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瀾滄江大峽谷

金沙江、瀾滄江和溜筒江在德欽縣境內形成的“三江”高山深谷地貌是迪慶州壯麗河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留下許多神秘、險奇的景觀,人類數千年的活動遺跡,表現出人類在近乎險惡而又充滿魅力的大自然面前的強大的生存能力。



  德欽地處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橫斷山中段,金沙江、瀾滄江夾峙雲嶺山脈的褶皺地帶,東西橫距在30—68公里之間。由於變質作用顯著,地質構造複雜,新構造運動活躍,且受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印度板塊的強大推擠,形成了高山聳立、深谷險塹、江流洶湧的景象。瀾滄江在德欽境內流程150公里,該段江面海拔在2006米,直線往上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形成瀾滄江深谷斷裂地帶,也就是瀾滄江最險要的地段。這裏谷地海拔高差4734米以上,從江面到頂峰的坡面距離為14公里,每公里平均上升337米,使峽谷被面呈近垂直狀態。再加上極大的流水落差懸殊,真可謂“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險”。



  瀾滄江大峽谷不僅以穀深及長聞名,且以江流湍急而著稱。冬日清澈而流急,夏季混濁而澎湃,該江年徑流量8.38億立方米。在l50公里的流長裏落差為504米,比降3.4%。狹窄江面狂濤擊岸,水聲如雷,十分壯觀。如此陡峭的高山縱谷地形,如此奇異絕妙的地理構造,實為舉世罕見。



  瀾滄江峽谷內的各種自然景觀,使遊歷之人大開眼界。德欽縣佛山鄉溜筒江村的溜筒江渡,是瀾滄江艱險的古渡口,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建國前漫長的年代裏,人們靠蔑索橋過往這兇險之江。過橋的工具為一個大竹筒,倚此在蔑索上滑過,江流因此又稱“溜筒江”。



  古道的風險在許多人心裏成了生計的一大難題。這種狀況也在迫使人們想方設法去改變。1946年,做滇藏印度生意的麗江籍商人賴耀彩出資建起一座鐵索橋,命名為普渡橋。從此,人馬可順利渡橋。瀾滄江上游的陰風口岩牆也是瀾滄江一個撼人心魄的景觀。瀾滄江流經洛馬河入江口,遇到山岩阻攔,江面陡然變窄。不知經歷了多少世紀,江水像一把鋒利的寶劍,把山岩劈成兩半,奔流而下。江兩岸的岩石平直如牆,長約100米。從水面垂直而上,高200餘米。江面寬不到50米,可謂“抬頭一線天”,這一線天裏還不時有蒼鷹飛來,盤旋於岩壁之間。這裏的江水如萬馬奔騰,掀起徘排巨浪。浪卷起風,風推著浪,猛力向岩牆撞擊,發出巨大的轟鳴。過去,人們在東岩的岩牆上鑿石穿木,修成棧道,北通西藏及印度。不知有多少的馬隊和商人滾岩落江,葬身魚腹。
                       
門    票:無

交    通:從飛來寺坐車至奔子欄途中可觀賞瀾滄江大峽谷。
返回列表